傑尼斯的生意學1
古心如(尖端出版社第三事業部總編輯):每1個偶像,就是一個分眾市場


認同必須要有市場區隔,認同也要有多重獲利的能力,
接觸傑尼斯藝人17年的古心如長期觀察傑尼斯社長喜多川的操作,提出她的見解。


採訪‧撰文= 李雪如

傑尼斯比較特別的是它「只經營男偶像」,從偶像出道再朝出唱片、演戲多元化發展,
它最成功的地方是每個團體有不同的分眾市場,而且定位很明確,
第二點是:社長喜多川對男偶像有獨特的見解。
所有的傑尼斯偶像都是喜多川親自挑選,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大概可以分成3種類型。
一種是「鄰家弟弟」型,就像近畿小子裡的堂本剛或V6裡的三宅健;
第二類是「白馬王子」型,像堂本光一;
第三則是「野性」型,看起來比較有個性的,像是V6裡的森田剛。
至於為什麼這樣選,或許這是喜多川無形中養成的眼光,
每個人對喜歡的事物都會有自己的sense,但你一看就知道這是傑尼斯的味道,
它已經做好了分眾的「個別產品定位」。

偶像也可以永續經營

傑尼斯在1975年創立,1982年結成人數眾多的「少年隊」,
再從其中挑出3個人,組成正式的少年隊。
少年隊最特別的是舞台經驗,他們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在歌曲結束前3個人一起表演後空翻,
在日本演藝圈絕無僅有,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後來小虎隊有後空翻的表演,也是學他們的。
少年隊建立了傑尼斯日後偶像團體的發展模式,還有偶像老了之後該怎麼發展的管理模式。
他們3個人後來曾合演電影,每年夏天一定都有一場舞台劇演出,
搭配的都是一流的演員(如出身寶塚等);
有人演出日本收視率很好的連續劇《冷暖人間》;
有人則是出書,談自己的興趣釣魚或上節目做料理,是一個結了婚的「新好男人」形象。
在他們身上,你看到偶像也可以永續經營。
旗下有那麼多男偶像,傑尼斯其實是把他們分散在不同的籃裡,交給不同唱片公司來經營,
近畿小子和少年隊是由自己旗下的「傑尼斯娛樂」(Johnny's Entertainment)經營,
V6、瀧&翼目前在艾迴,嵐(Arashi)在JSTORM,TOKIO在環球、SMAP在Victor等等,
這樣一來在不同公司,都會是第一順位。
分散後不但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資源,也不必傑尼斯傷腦筋排順位,
如果經營得不好,再換唱片公司就行。在日本,經紀公司是強勢的,所以媒體要親近經紀公司。
旗下藝人登上雜誌當封面,經紀公司是要收錢的,雜誌賣出多少本,它可以抽成,
這就是賺錢來源。另外還有周邊商品,你買也買不完,
他們也專門成立一個商品店鋪「傑尼斯SHOP」,在全日本都有設點。
像舉辦演唱會,主要是賣周邊商品,門票5000到6000日幣,
但周邊商品買下來卻要兩、三萬日幣,這才是主要獲利來源。


傑尼斯的生意學2
杜偉莉(傑尼斯專書作家):聰明地「和媒體共生」


多次赴日採訪,並著有分析傑尼斯藝人的兩本書,
杜偉莉認為:傑尼斯的策略和管理,是它不敗的關鍵……


採訪‧撰文= 陳延昇

傑尼斯怎麼行銷藝人,確保走紅的機率?幾乎有一個序列性模式:
就是從演電視劇開始,唱主題曲,然後辦演唱會,最後正式出道推出唱片,
這個過程中,怎麼去運籌媒體,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愛情白皮書》、《長假》捧紅木村拓哉,
《人間失格》捧紅近畿小子,《魔女的條件》捧紅瀧澤秀明,
你會發現傑尼斯不是一開始就靠出唱片去捧紅偶像,因為這時力量不夠、根基太淺,
所以先會策略性地讓藝人去演電視劇,如果能搭配到好戲,就可以成功打下偶像基礎。
這是有步驟的方法論,比台灣的行銷細緻多了。
近畿小子在1994年演出《人間失格》,因為編導、卡司都強,創下最高收視後,
近畿小子就非常受歡迎,這就是很典型的「偶像管理學」。
學生劇是傑尼斯藝人常開始走紅的節目類型,因為主要目標觀眾是少女族群,
傑尼斯少年偶像藝人很容易受到少女族群歡迎,先要有一開始的認同,
後續加深加廣的認同,就可以有條裡地操作。
但要經營人氣偶像沒這麼簡單,不是一部戲就夠,
傑尼斯不會靠一部戲就想捧紅偶像,這不符合它的經營邏輯。
以近畿小子來說,演戲走紅之後,若照台灣作法當然是立刻發唱片、組團出道趕快趁勢捧紅。
傑尼斯卻只讓近畿小子辦演唱會,硬是等到1997年,整個市場都非常期待、極度壓抑的情勢下,
才推出單曲和專輯,果然兩張同時都拿下銷售第一。
除了醞釀期待,其實也是先測試唱片市場,因為靠電視劇走紅後,
歌曲能不能受歡迎還要靠演唱會的市場反應得知,傑尼斯是非常謹慎的。
它們有一套解讀市場的心理學,是由緊密地監控群眾發展得來。

不會靠一部戲就想捧紅偶像
「和媒體共生」,是傑尼斯的另一高明策略,但它同時也具有「控制媒體」的力量。
傑尼斯當然深知媒體力量,藝人先靠連續劇、綜藝節目走紅,但是在藝人走紅後,
就會開始策略性運用掌握明星的優勢。比如說,想請傑尼斯藝人演出連續劇,
就一定得讓他唱主題曲、甚至防堵非傑尼斯系統的少男偶像團體上媒體,
因為它手上握有最紅的偶像,媒體想賺錢、高收視率都得靠傑尼斯。
用商業術語來說,這就是產品壁壘,既進攻又防守。
不過,這陣子日劇缺乏代表作的疲軟現象,也讓傑尼斯過去獨霸市場的情形出現一些變化,
收視率不如從前,傑尼斯和媒體共織的網子出現了一些裂縫,
非傑尼斯的少男偶像團體w-inds趁勢走紅,這在以前是很難發生。
所以,為了避免集中單一市場風險,傑尼斯這幾年很重視台灣、香港、韓國等海外市場,
除了最終目的是進軍大陸,我覺得也是打算從海外反推、再造人氣的策略,V6就是一個例子。
一旦在海外走紅,可以吸引媒體報導重新塑造偶像的人氣形象。
由這點看,傑尼斯的媒體策略是非常靈活,非常強悍。


傑尼斯的生意學3

吳建恆(資深東洋音樂節目主持人):了不起的演藝創投


傑尼斯其實是一家投資潛力股的創投,觀察傑尼斯現象超過10年,
訪談傑尼斯藝人經驗豐富的吳建恆豎起大拇指說:了不起……。


採訪‧撰文= 陳延昇

近畿小子或V6的演唱會裡,台下很多牌子寫的是傑尼斯Jr.(Johnny's Junior)成員的名字,
這些傑尼斯Jr.都還沒正式出道,卻已經有不少人氣,有些歌迷是專程來看他們的,
這種從小培養的制度,是傑尼斯藝人的最大特色。
有的經紀公司像工廠,只是臨時把藝人湊出來、訓練一下,
但傑尼斯像是學校,是長期培養藝人。
在日本,每年都很多小孩加入傑尼斯Jr.,剛開始也許只是從外貌等因素挑,
但重要是在接受訓練的長期培養過程。
一般來說,從傑尼斯Jr.到正式組團出道,可能要花10年的時間,
這麼長時間裡,很多人會自然淘汰掉,不適應、長相變了等因素。
但是,能留下來的傑尼斯Jr.,透過擔任已經出道師兄的演唱會舞群或電視節目班底,
可以熟悉如何去當偶像,也有演出的練習機會。
這個學校制度有幾個重要意義,第一個是偶像的訓練。
訓練不只是舞技、歌唱而已,而是真正去學如何當偶像,
比如傑尼斯藝人都很會討好歌迷,或者說很懂歌迷的心,
演唱會的時候會盡量蹲下去和歌迷接近,目光會掃過每個歌迷,
他們很願意付出也很懂歌迷需求,這都是有意訓練的結果,
也是在傑尼斯Jr.長期不斷觀摩、學習已經出道的師兄團體而來的。

長期培養歌迷市場

傑尼斯Jr.因為長期生活在一起,從小也很習慣分組性的表演,養成了絕佳的默契,
當將來出道的時候,演出的彼此搭配非常好。
也因為感情深,傑尼斯的藝人團體幾乎沒有彼此不合、鬧單飛而導致團體解散的問題,
他們可以拆開獨自去發展,但是要湊回團體也很自然,V6、近畿小子都是這樣。
在傑尼斯學校裡,傑尼斯Jr.們要找到本身特色,去發展自己的定位,
這是傑尼斯能推出很多不同特色團體的基礎。
那麼多小孩在傑尼斯,如果他找不到自己風格、沒有特色,可能永遠無法正式組團出道,
所以傑尼斯Jr.必須找到自己的風格,每個人不同風格的養成,
就會讓將來偶像團體能更多變,而且生命週期長。
學校制度不只提升偶像團體的質,其實也是長期培養歌迷市場,
傑尼斯Jr.和小歌迷有一同成長的時空經驗,歌迷覺得這些傑尼斯Jr.像是自己的同班同學,
甚至認為自己有責任要讓他成功、走紅,歌迷的說法叫「本命」,就是心目中最重要的偶像,
而一位歌迷自幼就熟悉的傑尼斯Jr.,像瀧澤秀明,10年後終於成熟出道,你說歌迷會不會支持?
偶像在正式推出市場前,就已經聚積大量人氣,當然會成功。
傑尼斯的學校制度,培養了偶像的質和市場支持度,
也把先前師兄團體的經驗技巧、人氣優勢傳承給下一棒,這是很厲害的。

傑尼斯的生意學4

楊雅惠(TVBS節目部執行製作人):7~99歲,都能演!


作電視節目超過10年,也推出過「元氣唱片行」等東洋音樂節目,
楊雅惠比較了中、日兩國認同產業的異同……


採訪‧撰文= 杜凱如

傑尼斯事務所最讓我欽佩的一點是:對藝人的規劃培養。
傑尼斯旗下藝人都是全方位,可以演戲、主持或唱歌,正因為一個藝人不單只會做一件事情,
當事務所要推一位藝人時,都會仔細考慮表演環境、對應年齡層等條件,
也就是說藝人定位很清楚,從7歲到99歲年齡層的藝人,全部囊括,
如果編劇一個40歲上班族角色,傑尼斯馬上能供應。
以「少年隊」為例 ,雖然已經成軍十幾年,還是傑尼斯底下的長青團體,
傑尼斯如何運作呢?由於少年隊平均年齡比較大,傑尼斯便讓他們參與舞台劇演出,
因為日本欣賞舞台劇的風氣非常興盛,買門票都要搶破頭,不像台灣是要拜託人家去看。

即使是天王,叫他扮青蛙也願意

而少年隊的舞台劇風格,比較像美式如拉斯維加斯的音樂劇──把音樂跟戲劇包在一起,
可以吸引到50歲以上觀眾,另外,少年隊歌迷也會為了想聽他們唱歌去看舞台劇,
這個作法一併把喜歡音樂劇、舞台劇的觀眾全部拉進來,是一種複合式行銷的作法,
像2001年少年隊就破一個紀錄──累積觀看人數超過300萬人,
這解釋了少年隊已經成立十幾年,但是卻依然屹立不搖的原因。
或是像SMAP,雖然在1991年出道,仍是一個日本天王級偶像團體,
雖然貴為天王,但是你叫他扮青蛙,他也願意,
因為這5位藝人已被事務所訓練成以「工作」做為衡量角度,
他們的心態是:今天我即使是天王,但這是工作,不管要扮演什麼角色,我都願意努力去做好。
除此之外,日本有好多SMAP專屬節目,有5個人一起主持(節目名稱就叫做《SMAP×SMAP》),
也有各自的節目(除了木村拓哉外,因為木村專走戲劇),
這5個人集合在一起,力量很大,分開來每個人也都各有各的特色,
他們坐在一個天王地位上,還是拼命去跟觀眾接觸,這是日本少女們崇拜他們的地方。
再舉一個例子,像午間時段的綜藝節目,台灣藝人會覺得比較local,不願意參與,
不過,日本也有類似《天天開心》的節目,SMAP成員卻會出現在節目當中,
因為他們給自己的演藝範圍很大,只要收視率高,就會去做,
不會因為中午節目是給較local的人看,就放棄演出機會。
日本任何一家事務所,不會只讓藝人簽一年後就出道,都是慢慢培養藝人,
由大帶小出來(比如說,傑尼斯Jr.幫忙師兄伴舞),
台灣幾乎是藝人自己出來單打獨鬥,能不能成看自己的命,和日本截然不同。


轉載自《數位時代雙週》第5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ce91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